扬中唐派手撕面包加盟多少钱 ·手撕面包咨询Q:1.8.5.5.5.8.6.2.8 以最优秀的特色口味 加盟T:1.8.6__213__9.9.8.9.9成为很多人心中最喜欢的美食,为广大的创业者提供了加盟的机会。
文:兰德智库 来源:对冲大玩家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最近,中美之间的地缘冲突正成为一个热点。而起因,正是英国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有个不同寻常的名字:《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
《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预告片
这部纪录片认为,由中美引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成为现实,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正在动员一场大规模的毁灭性战争。
这位记者并非一般小报记者,而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调查记者,他曾两度荣获英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年度记者”(Journalist of the Year),还曾荣获“年度国际记者”(International Reporter of the Year)和“联合国媒体和平奖”(UNMedia Peace Prize)等众多奖项。
在关键的时候抛出一份这样的一部纪录片,自然是有非常浓重的提醒的意思,因为整个世界正在发生一场逆转,那一只又一只的黑天鹅不过是这种逆转的表象。
对于绝大部分还沾沾自喜地活在终结苏联,赢得冷战的旧日光辉的美国政客而言,内心都是不承认美国在急剧衰落的,他们觉得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可以慢慢和中国耗,不用太激进。但是只有特朗普认识到,留给美国的时间不多了,从开始竞选的时候就明确中国是最大的敌人,当选后一有机会就针对中国。
随着时间的增长,中美之间的实力在不断往中国这一方倾斜,最快的可能甚至在特朗普的任职期间,中国的经济总量和GDP将会超过美国。而美国一旦失去霸权,必然无力支撑惊人的逆差和债务,面临从经济到军事的双重坍塌和全面崩溃。那么对于美国来说,一个最理性的选择反而是在国力尚领先中国很多的时候,激化矛盾,不惜一切代价遏制中国崛起。而且越早越好。为了打倒中国,没有任何手段是绝对不可以使用的,包括全面战争(当然,在此之前会先把其他无赖手段都用尽了)。
未来的8年内,会是美国拿上自己的国运来进行一场大赌博的时候,不要以为赌国运只是愚蠢的日本人才会干的事。商人天生就是在越高的风险之中希望寻得越高的回报。
任何在现在看起来激进得不可理喻的手段,过几十年回头看甚至还会觉得比英国当年在二战爆发前对德国的政策还温和。
在 Twitter 上不承认一个中国只是一个开端。
最严峻的后果,值得所有人都去趁早做好准备。
美国最著名的智库兰德在此前也发布了一份名为《War with China:Thinking Through the Unthinkable》的报告,报告的名字本来就非常有意思,用的是Unthinkable,像兰德这种嗅觉如此灵敏的智库,绝对不会闲得去弄一份没有任何参考意义的报告,如果兰德去完成了这样一份报告,还大张旗鼓地宣扬出来,那么就意味着这在华盛顿,必然已经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想不敢想之事,才能应对那些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也许,综合兰德这份报告,以兰德的视角去看待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
战争可能爆发的四个热点
这部分假设战争在东亚地区展开,并限于东亚。
几乎所有的中国军队都会部署在东亚,潜在的交战地也在此地区。双方不断增加的区域内远程打击兵力的部署以及不断增强的跟踪和打击敌方的能力,将会使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并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
地点一:台湾
台湾是中美两个核大国最有可能发生直接武装冲突的地方。一旦"一个中国"政策被拆掉,台海局势就会朝着台湾实现完全独立的方向滑过去,破坏台海现状。其结果,就是中国武力统一台湾。而出于《与台湾关系法》,美国政府也很有可能出手保护台湾。
一旦两个核大国发生直接武装冲突,没有人能保证这个冲突只会被限制在局部区域,更没有人能保证这不会升级成为核战争。而另一方面,出于地缘政治原因,美国显然也不可能放弃台湾。所以,美国多年来细心地保持着台海的平衡。既保证台湾不会倒向和平统一,也保证台湾不会跨过红线导致两岸开战。
所以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不会拿这个问题开玩笑。(注:最近,美国的即将上任的新总统正在拿这个问题开玩笑。)
地点二:东海
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岸国拥有。中日两国之间的东海海域很多海面的宽度388海里,日本主张以两国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来确定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即所谓的"日中中间线"。但日方提出的中间线主张没有依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
钓鱼岛也会是个高危的地点。鉴于钓鱼岛群岛在东海大陆架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中占有的地位和作用。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几个总面积不足7平方公里的小岛会引起两国间如此严重的纠纷。
中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坚持自然延伸原则,认为钓鱼岛群岛不应该拥有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且不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作为基点,而日本则在主张对钓鱼岛群岛主权权力的基础上坚持以钓鱼岛群岛为基点与中国平分东海大陆架,并且在划界中力图使钓鱼岛群岛享有自己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同样的,美国还声称其与日本的防御条约也适用于此。跟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部分内容,美国对尖阁诸岛具有防卫义务,但美方没有写入岛屿具体名称,企图造成一种模糊感。
在东海冲突逐步增加的情况下,一旦东海爆发领土争端危机,中国可能低估美国在军事上支持日本的意愿。
12月1日,日本公布了明年国防预算,数额再创历史新高,约5.1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3080亿元),其中新增预算很可能用来研制新式暗箭导弹,如果这批导弹部署到宫古岛和八重山群岛,那么日本的打击范围可以覆盖到中国钓鱼岛周边。对中国来讲是种威胁。
地点三:朝鲜半岛
中国、韩国或美国军队在朝鲜崩溃事件中不协调的军事干预。朝鲜最大的问题在于朝鲜半岛的统一将引爆的战争,当今萨德(THAAD:TerminalHighAltitudeAreaDefense)就是一个例子。
东北亚是世界上最没用安全感的国家的聚集地,这里充满了火药味和军备竞赛,朝鲜频繁发动核试验,使韩国不安全感突然陡增。
于是韩国紧密布置萨德,并说明萨德只是处于防御的目的。
一件武器往往该怎么明确区分它是"防御型"或者"进攻型"的呢?其实它们的边界是很模糊的。
一国部署防御性武器,并未增加自己的进攻力量,即其并未增加对它国的威胁,所以它国似乎不应对此提出反对。
但军力的平衡有"防御主导"和"进攻主导"两种情境的区分。所谓"防御主导",即在防御上1块钱的投资完全可以防得住进攻上1块钱的投资,比如一战时期的堑壕战,一条战壕加几挺机枪的战斗力就可能挡住大队骑兵、步兵的冲锋。所以双方都倾向于防御。
萨德系统则是在"进攻主导"的情境下的。即对进攻的投资效率要比防御要高。美国耗资千亿打造导弹防御所产生的安全优势,俄罗斯只需要投资十亿研发导弹机动变轨技术就有可能消解掉。
在"进攻主导"的情境下,双方都倾向于增强进攻力量,威胁会变得越变越大。这是否意味着安全会越来越少呢?并不必然。在对这种情境进行描述时,除了"进攻"、"防御"外,需要引入第三个概念--"威慑"。这种情境下的"安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威慑"提供的,即我不需要通过"防御"来防住你的"进攻",我只需要保证自己在受到攻击时可以做出有效的反击。由此可见,"威慑"在手段上是进攻性的,但在战略意义上却是防御性的。
朝鲜半岛的冲突的扩大有可能使得中美重新陷入50年代的直接对抗。
地点四:南海
关于南海,中美双方立场冲突点在于中国在这海域附近宣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美两国在该海域存在矛盾,即中国对于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宣示和美国坚持认为该海域是中国海岸线12海里范围以外的公海。如果双方选择强化各自的立场,双方军队可能会一触即发。
为了对南海海域占有实际主权,已经修建了人工岛屿、飞机跑道和其他军用基础设施,而美国是不会接受这点的,因为它与美国的利益相悖,其中包括和平解决争端原则、公海自由原则、大约40%的国际贸易经由南海的事实以及菲律宾和美国的其他盟友不希望美国容忍中国的单边行动。
结果是,美国在南海排兵布阵。毫无疑问,中国也会在这片竞争不断的海域中布置兵力,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双方在南海都不会退缩并主动压缩兵力。
如果,或者说真的爆发危机,任何可能会在无意中导致冲突的星星之火都可以燃起燎原之势。而且,两国领导人会变得束手缚脚,因为涉及太多利益,而军事司令官也会要求使态势升级以威慑对方或准备应对冲突。
美国在阻止中国获取对南中国海的控制权方面的态度可能太坚决!而中国可能会寻求和平解决。但是在台湾,中国人防止台湾从中国独立的决心可能会更坚决。
目前看来美国军事上似乎更胜一筹,致使中国比美国更可能选择退让,然而中国发展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会让危机更难以和平收场。
关于战争烈度的四个分级
随着美国的军事优势减弱,美国对与中国的战争是否能符合其既定的计划并不自信。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其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意味着美国难以在战争爆发时掌握控制权,摧毁中国的防御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考虑到这一点,本报告将分析中美之间战争的可能形式,对双方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美国应该做好的准备,以及战争爆发后美国如何在战争目标和战争成本上取得平衡。
两大变量将极大地影响战争的类型:强度(从低到高)与持续时间(从几天到一年甚至更久)。在敌对行动开始的那一刻,中美两国领导人选择是否授权执行军事计划,即在敌方军队攻击己方之前先发制人。往往在T0那一刻的决策就可能决定战争的强度。而决定战争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中美政治领导人在一开始就是否授权予军方为实现其计划而对敌对力量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而决定战争持续时间的因素可以理解为:假设双方都拥有足够的物质力量来打一场持久战争,是否有一方在某一时刻丧失战斗意志或者估算继续这场战争将得不偿失。
假设从T0到T2战争强度不断增强。在T1时刻,经过数天激烈的战斗,两国领导人会盘算其损失、剩余的军力以及预估未来的损失,并决定是否继续战斗。实际上,他们会在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一方决定要停止战斗就相当于其要投降。我们注意到中国在2025年得到提升的A2AD能力会在T1处缩小与美国的战损比。由于在T1处胜负变得更加不明朗,相比2015年,2025年的一个高强度战争更有可能延续下去,尽管代价在上升。
短期高强度型。如果中美的任一方领导人授权他们的军事指挥官为实现战略计划对敌方采取有力的军事打击,一个高强度的武装冲突将可能爆发。那么对中美双方产生巨大的损失。美国的海空军力量、航母和地区内的空军基地将会损失重大。相对而言,中方的损失将会更大,包括内陆地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
届时,持续的战争最终是否还有赢家将不得而知。在经济方面,短期高强度战争会对中国的全球贸易带来巨大冲击,要知道中国的贸易绝大部分都要路经作为战场的西太平洋地区。而美国的经济损失将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国际和国内政治影响将非常有限。
不用多久,双方都将会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战争的持续,在战争早期就已对美军有利的战损比将会继续扩大。
到2025年,尽管美方的损失会因为中国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的提升而扩大,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损失会减小,但中国的损失最终还是会比美国大。
长期高强度型。在2015年,高强度战争的时间拖得越长,对中国的影响会越糟。到2025年,战争前期的不确定结果可能会促使双方不计损失地投入战斗。虽然那时美军取胜的前景不如现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必然会取胜。随着战争的持续深入,从黄海到南海,西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会给海运和空运带来危险,随之而来的贸易量和能源供应的大幅缩减,会严重损害中国的经济。
战争的时间越长、强度越高,则越有可能将其他国家牵扯进来,特别是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盟友--日本。并使交战国的经济和社会转变为战争状态下的形态。国民的正常生活停止,大部分人或是已经准备好,或是被迫投入到为了国家的战斗中。不只是国家,意识形态、世界观和政治体制都会陷入到对立的状态中。不管他们的初衷是什么,战争的结果将决定哪些大国和它的集团能生存下来。战前的国际体系将会崩塌,转而建立起新的为获胜方利益服务的体系。因而,战败的成本要大大高于投入战斗的成本。
考虑下拿破仑战争是如何席卷了整个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颠覆了几个帝国又壮大了另外几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是如何彻底击败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而非仅仅停止他们的侵略。在这些战例中,战争的目的和造成的破坏大大地超过了交战国早期的意图。
短期低强度型。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想象到中美之间的冲突在"低强度"型之下是什么样的。就像俄罗斯,在干预和分割整个乌克兰的过程中同时采取着暴力和非暴力的方式。而中国,也通过采取一系列军事和非军事的手段,以其邻国和美国的利益为代价,来推进其利益。事实上,中国正寻求一种在东海和南海强调其广泛的海洋声索的策略:在争议水域干扰其他国家的船只,装置石油钻探设备和人工填岛,并带威胁性地提示中国与其他小国的实力差异。
长期低强度型。如果战争是可控的且损失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双方将会持续低强度的对抗以避免需要妥协的政治代价,由于双方都无法在军事上取得上风,这种对抗会持续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尽管双方战斗是有限的,但经济的损失会不断攀升,尤其是对于中国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压力会加剧,尽管其必然性不如长期高强度型的那么高。
中美双方强大的常规反击力量将会在战争初期通过毫无约束的(尽管还是非核的)敌对行动造成主要的军事损失。一旦某一方军队得到授权可以进行军事打击,那么双方管控冲突的能力将会大打折扣。双方都会把先发制人的打击视为减少战争损失和保持优势战力的最佳方法。这凸显了双方在常规打击力量和作战概念上内在的不稳定性。
到2025年,中国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将会大幅降低中美间的战损比。不过届时中国的损失仍将是惨重的,而美国方面,尽管会比中国少,但必将比2015年时要惨重。即使美国取得军事胜利的可能性在降低,但中国要取得胜利却仍然遥不可及。因为双方都有能力持续重创对方,任何一方都不愿意接受失败。历史经验表明,具有极大破坏性但却陷于僵局的战争不会促使任一交战方同意停战。一个高强度、漫长且望不见尾的战争会让双方都陷于衰弱,无力应对其他威胁。
中美战争注定是一场长期的高强度战争
美国要比中国更有能力进行一场长期的高强度战争。美国拥有大量部署或派遣到其他地区的军队,能在必要时来到西太平洋参加战斗,尽管那些地区的安全形势让这样的行动困难重重。
近年来中国的A2AD系统作战能力的增强,使中美实力倾向均衡,从而降低美国迅速取得战争胜利的可能性,美国的作战优势减弱。中美两军的实力、管理理念、动机和预期都指向了严重的敌对行动,意味着战争可能比预想的,或者比双方想要的,都持续得更长时间,代价更加高昂。从损失程度来看,中国面对美军时遭受的损失会减少,而美军损失将更加重。但是,今天的美军能够比中国的A2AD系统更快地削弱对方,因此,在一场激烈冲突的早期遭受重大损失时,美国的情况要好于中国。
一场中美战争将面临着同样的危险:先发制人的诱导和战斗将迅速结束和成本可控的信念。这种想法可能使一场危机转变为冲突,并且如果战争爆发和演变成长期战争的话,会使得美国措手不及。
中美打核战争可能性有多大?
在长期高强度的战争中,中美各国受到的困难和造成的伤害不断持续,这让我们又回到了一个问题上,即这样的一场战争会不会导致最终使用核武器。跟均兰德评估:中美之间发生核武器的可能性非常低。但相互威慑的情况在中美的核战略关系中盛行。
我国的核战略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保证二次核反击能力等,相较于美国而言,就是“威慑”。也就是说,如果美国的核能力是“进攻型武器”的话,我国的核能力就是“防御性武器”,因为它是通过“威慑”来提供“安全”的。萨德系统带来的问题也就在于此!萨德系统的部署在防御来自朝鲜的导弹的同时,也在防御来自中国的导弹。也就是说,萨德系统的部署消减了原有的中国通过二次反击获得的“威慑”能力。既然我国的“威慑”能力在战略利益上是“防御性”的,而萨德系统对其构成了损害,显然再将萨德系统定性为“防御性武器”就是不合时宜的了,因为其对原有军事平衡的干扰是进攻性的。
在中美长期高强度常规冲突中,可以想象,中国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会在以下情况下提出考虑使用核武器:
1.中国的军队面临着被彻底摧毁的危险。
2.中国的国土面对美国的常规进攻已表现出毫无抵抗力;且这种进攻已广泛到不只是对准军事目标,可能还包括政治领导人。
3.国内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已经糟糕到国家本身可能面临崩溃
4.美国的常规进攻包括或被认为包括那些对中国战略威慑至关重要的力量,特别是洲际弹道导弹(ICBMs)、弹道导弹潜艇(SSBNs)和战略指挥控制系统,这些中国方面解释是为了应对美国的初始打击并且让中国免受美国的核压迫。
也就是说,中美战争一旦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那么弱势的一方将会采用核武器以同归于尽的方式威胁对方停止战争,而不会任由对方常规武器将己方不断损耗到没有战斗能力主动求和的地步。如果中国的领导人面临着一个惨烈的境地,并且有理由认为美国的初始进攻便意在使中国的威慑失效,他们可能会考虑首先使用核武器(尽管客观来说这并不理性)。但这种可能性看起来非常遥远,美国也没有理由在它即将在常规战争中取得胜利时使用核武器。
如上所说,即使在长期高强度的战争中处于极其绝望的境地,中国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也很低,而美国在对中国国土进行攻击时会非常小心谨慎地应对中国所认为的关键的威慑力量,这将使中国首先使用核武的可能性更低。
至于美国发动与中国的核战争,这看起来更加牵强。与当时除非美国使用核武器否则无法阻止苏联企图击败北约统治欧洲的情况不同,中美战争的风险无法论证中国会对美国造成怎样的难以估算的伤害。更直白地说,苏联对北约的威胁是确实存在的,但中国对美国在东亚的盟友和利益的威胁却不是。鉴于此,目前美国公开的政策表明在与中国的战争中不会考虑首先使用核武器,即便战争的情况变得很糟糕。
核武器应该不会被使用,即使是在高强度的常规战争中。没有一方会认为其战争代价如此之大、前景如此可怕,或者其赌注如此重要以致要冒着遭受核报复的风险来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考虑到中国常规武器的现实状况,我们也认为中国不大可能攻击美国本土,除了网络攻击。相反,美国针对中国军事目标的非核攻击将是全面的。
战争带来的代价
随着中美之间作战强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至2025年,中美战争极有可能演变成中美军事对峙的形式。而中美军事对峙的形势最终由非军事因素决定。在这些因素当中,美国看起来更具有优势。虽然战争会损害双方的经济,但对中国的破坏可能是毁灭性的和持续的,在长达一年的战争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会下降25%至35%,相比之下,美国的GDP会下降大约5%至10%。即便是低强度的冲突,如果不及时结束,那么依然会削弱中国的经济。一场长期和高强度的战争,很可能就会破坏中国当前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机会,并引起广泛的困难和混乱。
中国对国际贸易更大的依赖性(尤其是能源供应方面),特别是对美国出口贸易的依赖和增持美国国债。这种不对称总体上使中国在面对战争的时候,更脆弱!
经济一体化使得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但同时也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埋下了炸弹,因为战争可以终止一切!在过去漫长的十几年中,中国已经与其邻居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越来越多地东南亚国家等形成了生产价值链,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的。
许多东亚贸易由中间产品和零部件构成,即在一国生产的输入品被运至另一国,与来自别处的部件结合,在送入市场分配系统之前被组装成最终产品。生产的一体化在促成使中国及其邻国得以繁荣的效率和生产率的同时,也容易收到战争的破坏。而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高强度和大范围的战斗,将中断中国几乎所有的贸易,中国近50%贸易将会受到影响,而美国的主要损失要比中国少很多,约15%。
贸易的中断将造成本国GDP的下滑。假如中国的非美国的区域性和全球性贸易(几乎全部经由海运),也被西太平洋地区的大范围战争所影响。我们假定中国的区域性贸易下降80%,其他全球性贸易下降50%(区域性和全球性贸易不下降更多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货主可能被国家责令继续经营)。
中国GDP预估性的下降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GDP实际下降29%作比较,其时德国本身幸免于重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GDP下降64%,日本的GDP下降52%。GDP下降三分之一对中国及其国民的影响显然会是深重和持久的。相比之下,一场长期高强度的战争对美国及其国民的影响,在严重时也只相当于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
至2025年,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经济体、中国海外投资持续增长以及两国经济都将比以往更加依赖计算机网络。由双方的军事战争而引发的网络之战,很有可能触及各国民用网络方面,进而对各国经济产生难以估计的巨大损失。
目前某些支持多机系统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某些支持军事行动的计算机系统同时也被运用于商业或其他民用目的。一旦发生战争,中美两国的网络端极有可能遭受打击。比如,在一场重大的武装冲突中,美国军队的供给可能依赖物流企业,主要依靠其开放的数据系统(可能是基于互联网的)管理和转移物资。战时,两国很有可能会选择去摧毁对方支持战斗的电信系统、空中交通管制或能源分布系统,或者干扰对方的政府服务网络。
而当前那些区分军事网络战和国家经济网络的“防火墙”有可能是无用的,只要军用网络与民用网络之间的界限被越过,那么网络战争可能失控,接着,一些列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和商业系统都将会受到影响。随着战争持续时间的延长、强度的增大,不同行业多重冲击的累积效应可能引起生产、贸易和消费方面相当大的下降。
中国拥有至少比美国多2亿的互联网用户,比如,美国对中国施行一系列大规模网络攻击,那么中国的经济损失的估计从700亿美元到9000亿美元不等。当然,美国也会有一样的损失。
那么,中国贸易的脆弱性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美国会强行封锁来往中国的非军事的海上和空中运输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中美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摧毁舰艇和飞机的能力——反水面和防空导弹、空中打击能力、潜艇和水面舰艇部队,同时也都具有强大的更摧毁对方网络系统等能力。
美国的优势在于它拥有先进的传感器去区分军事和非军事目标,战时,它会集中发现和追踪军事目标。而中国在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方面相对落后、识别能力较差,尤其是在远距离执行任务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空域和海洋空间都非常危险,也许美国的侦查范围已经覆盖了黄海到南海。
假设非中国商业企业宁可损失收益也不愿失去舰船和飞机,美国就不需要使用武力去阻止往来中国的贸易。美国明确威胁商业航运的做法将是挑衅性的、危险的和在很大程度上不必要的,所以就这一点而论,美国封锁中国贸易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中国会损失大量原本需要从战区通过的贸易。
双方将要付出的军事代价
中美之间的战争最终将由短期高强度的激战到最后演变成中美长期对峙,这中间,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正在增强,都在进一步减弱美国作战的优势。双方军事势力差距的逐步缩小,也将双方的对峙发展为军事的新常态。
在高强度的中美冲突中,军队预期损失取决于双方的反击能力和作战能力。信息技术和其他瞄准系统的发展——传感器、所有精确制导武器、全球定位以及数据网络和数据处理,使得正在搭建的武器平台,如水面舰艇、人工飞行器,位置越远就越容易成为目标。
根据双方实力变化,作一下推测。军事实力无非包括战斗机、水面舰艇、潜艇、导弹和各式导弹发射器,以及自动化指挥系统(C4ISR)。空军基地和航空母舰的损耗或降级可能导致飞行器以及战斗机和防空的损耗。对方水面舰艇和潜艇的袭击、空袭或导弹袭击可能会造成己方水面舰艇的损耗。
空袭、导弹袭击或平台被摧毁(比如,船舰)以及导弹扩展可能会造成导弹发射器的损耗。移动陆基导弹发射器相对而言可能抗打击能力稍高,而中国在此方面的占有量比美国多。网络战争或反卫星武器的攻击可能造成自动化指挥系统的损耗,同时还使依赖于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军力造成额外损耗。
从双方参展规模来看,美国东亚盟国及北约伙伴既有可能加入进中美之间的战争中,从而进一步降低中国对军事的把握。但更多的美国军队被分布到战区就意味着越多的易损部队成为中国的目标。美国国防部曾讲过,到2020年之前,美国将会布置60%的空军、海军部队在太平洋。根据这个数据,粗略的计算下双方的军事损失。
这些分析强化了一个共识,即中美间战争将是灾难性的,以至于双方都应高度重视避免这种战争。
对巨额代价的预期使得有预谋的战争变得不太可能,这也要求双方政府强有力的危机管控能力和对军队的政治领导。考虑到对方先发制人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战争一开始保持相互克制可能既关键又困难。实际上,它需要双方都有合作的能力,即便是在战争开始之后。因此,领导人之间紧急和直接的对话,在可能导致敌对行为的危机时期以及战争已经开始的时期都非常重要。
中美交锋,核心利益的程度不同,中国捍卫主权利益的决心应该比美国更甚。对于美国而言,美国根本性的战略意图是维持全球主导地位,亚太利益只是他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力避同任一战略对手直接对抗是其底线,否则难防其他战略对手取而代之。
再次,美国的现实战略行动是到处搞战略再平衡,力促盟友充当代理人、打头阵,而自己由首先反应者转变为代理人的赋能者。因此,在中美战略博弈中,须保持战略定力,聚集于如何敲打美国的代理人而获取战略利益。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这部纪录片的作者对于中美关系的评价。
重磅延伸:
《下一场战争,离中国还有多远?》
《南海背后:战争阴云已密布,多数人仍未察觉》
分享到: